西亚北非 动荡仍在持续

2013-01-08 08:31:47 商务部 点击数:136


来源:驻埃及使馆经商参处

 

  2012年的西亚北非可谓变局与乱局交织,动荡国家乱局持续,转型国家重建艰难,原有热点并未降温,宗教力量明显上升,地区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博弈更加激烈。不管明天的中东何去何从,“阿拉伯之春”给这里带来的剧变和影响,只能用超乎想象来形容。
 
  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到也门,阿拉伯世界的“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四张,轮到第五张时,却遇到了极大阻力,这就是叙利亚危机的久拖不决,并呈现地区化、长期化和溢出效应扩大化的新特征。“阿拉伯之春”的另一后果是伊斯兰势力大范围崛起。转型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趋于保守,世俗主义及其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在对外关系上,它们并未奉行向西方国家“一边倒”的政策,而是选择“向东看”或周旋于大国之间,以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这自然有违西方国家引导和利用变局的初衷。
 

  叙利亚危机 对抗陷入僵持

      

  “暴力升级”是2012年叙利亚最为突出的特点,从上半年在大马士革、霍姆斯等地的爆炸,到年中发生在胡拉、哈马的大屠杀,再到下半年两次的“大马士革总攻”以及至今都未结束的“阿勒颇解放战役”,战火如雨后的野草般蔓延。4万多人死亡,50万人逃往他国,250万人需要粮食救济……外部干涉已经通过代理人的模式几乎变得“正大光明”。12月中旬,美国和参加第四届“叙利亚之友”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代表,承认“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简称“全国联盟”)为叙利亚人民合法代表,巴沙尔政权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假如冲突继续,叙利亚局势走向或将取决于三场攻防战。
 
  一是尔虞我诈的心理战。反对派自11月发起的第二波大马士革总攻,令首都的安全局势堪忧。亲反对派的半岛电视台、阿拉伯电视台每天播发的消息,都似乎预示着大马士革可能会在几天内被反政府武装攻陷。面对西方和一些地区国家掌握的新闻资源优势,叙利亚政权在舆论上完全处于下风,导致民意被不实信息所引导。就连此前最支持政府的大马士革及周边地区,政府在民众中的支持度也快速下滑。但由于反政府武装的信息来源混杂,可信度不高,自有判断的民意久而久之停留在较为“稳定”的状态,现在持中立、观望立场的人日增。
 
  二是真刀实枪的对攻战。起初,在面对散兵游勇般的反政府武装时,叙政府军优势明显。但随着北部边境地区失控,以及对与黎巴嫩交界地区的管控能力不足,源源不断的武器、资金、情报与作战人员被送到了反政府一边,而这些武装又采取了“游击战”,令叙利亚军方空有一身武艺无处施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此消彼长。目前,叙政府军不得不让出战略地位较低的地区,集中兵力保卫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随着众多国家与组织承认“全国联盟”,外部对于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支持力度会逐渐增加,以至于反对派已经不再要求西方的军事介入。然而,巴沙尔政权也并非笼中困兽,近来叙媒体就有报道称,第二次“大马士革总攻”在俄罗斯与伊朗的情报部门协助下被瓦解。
 
  三是影响深远的经济战。这个冬天,对巴沙尔政府而言异常寒冷,大马士革街头,记者看见卖大饼的店铺门前排着长队,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廉价大饼成为民众抢购的首选。此外,柴油也是抢购的目标。国营加油站25叙镑一升的柴油一“升”难求,黑市柴油价格有时达100叙镑一升。叙镑大幅贬值,通货膨胀风险骤增。在美国与欧盟多轮经济制裁以及战事拖累的严重打击下,国际金融协会预计,2012年叙利亚经济将萎缩1/5。一旦经济崩溃,巴沙尔政权便会不推自垮。
 

  大国博弈没有停歇

          

  今年世界和地区大国在中东的表现比在2011年谨慎得多。其中,美国的谨慎,是一个风向标。2011年海湾阿拉伯国家和北约发动利比亚战争时,美国就退居二线,任由法国和卡塔尔打头阵。2012年叙利亚内乱,美国更是道义主张加情报支持,始终按兵不动,欧洲国家也效仿美国,动嘴不动手。相比之下,沙特和卡塔尔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倒显得很积极。究其缘由,叙利亚问题远比利比亚问题复杂,各国动口不动手,主要是担心深陷泥潭,引发地区大乱。
 
  俄罗斯和中国在2012年的中东博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俄中在安理会接连两次否决干涉叙利亚内政的决议草案,阿盟和北约才未能复制外部力量直接武力干涉的利比亚模式,不仅给政治解决留下必要的空间,客观上也阻止了北约和阿盟仓促陷入泥潭。
 
  叙利亚局势走向同伊朗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伊朗在叙问题上的表现与众不同:一方面向叙政府提供武器补给,另一方面在德黑兰主持了反对派和政府之间的和平谈判。与此相反,卡塔尔等海合会国家不仅坚决要求巴沙尔总统下台,还向反对派提供资金和武器。土耳其在乱局初期表现较为积极,但随着难民流入增多,开始担心引火烧身,临近年底转为寻求北约保护。在反对派阵营,杂乱无章的状况有所改善,境外极端武装的趁火打劫受到指责,11月8日成立的反对派全国联盟,是海合会、北约和土耳其共同努力的结果。
 
  今年11月14日爆发的加沙冲突,同样是地区大国博弈的产物。近年来,阿拉伯国家一直在诱使哈马斯转变投靠伊朗的立场。在10月23日卡塔尔埃米尔访问加沙并带去4亿美元援助之后,杰哈德、人阵和萨拉菲圣战组织等更接近伊朗立场的极端武装加紧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和火箭,终于导致以色列的大规模报复,而并不愿意再次走向战争的哈马斯在埃及帮助下迅速同意停火,表现了阿拉伯世界的冷静。伊朗“叙利亚促和,加沙促战”的策略,收效甚微。
 
  大国的博弈,极端势力的搅局和调动作用,这或许是分析中东地区局势不容忽视的一点。
  


  巴以冲突  热点再次升温

          

  2012年,巴以冲突经过大半年沉寂后,于11月爆发“集束式波澜”。11月14日至21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代号为“防卫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致使14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伤,以色列也有5人死于哈马斯的火箭弹。11月27日,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的灵柩被打开,这一“开棺验尸”之举惊动世界。11月29日,第六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高票通过决议,决定在联合国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
 
  以色列发动“防卫之柱”行动,一是为了打击哈马斯,二是执政者为大选捞取政治资本和选票。停火的原因,一是埃及大力斡旋,二是美国加快了停火进程,三是哈马斯和以色列都认为自己达到了目的,无需再战。
 
  中东媒体认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巴以矛盾纠结不断,“仿佛哮喘一样会间歇性发作”,而且一旦发作起来就会十分厉害。诊治这一病症的药方多年来开了许多,但都不见效果。个中原由之一,是一些开方子的人“私心太重”,并不能对症下药,尤其是不能做到在巴以之间“一碗水端平”。可以预判的是,巴以虽然停火了,但隐患犹在,“病情”可能随时发作。
 
  阿拉法特被“开棺验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现在阿拉法特的尸骨样品已由法国、瑞士和俄罗斯专家带回国内化验,如果化验结果证明像不少巴勒斯坦人怀疑的那样,是以色列毒害了阿拉法特,巴以新一轮冲突将不可避免地被“高烈度引爆”。不过,查明结果并不容易,从技术层面讲,钋—210的含量每138天就会减弱一半,即如果阿拉法特真的是中毒而死,那么现在的残留物追溯起来应该是当年含量的1%。因此,医学界对能否在阿拉法特遗体样本上检验出放射性元素并无十足把握。
 
  巴勒斯坦成功升格国际地位,使它终于获得了“出生证”。半个多世纪以来,巴勒斯坦人一直在为建国梦想奔走呼号,现在,这一努力终于结出初步果实。虽然观察员国没有投票权,但它可以使巴方在一些国际机构中拥有话语权,这样便可更好地拓展巴勒斯坦的外交空间,并对以色列构成更大的政治和外交压力。正因为如此,以色列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入联”,认为“违背了《奥斯陆协议》”,并随后采取截留、扣押代收的巴勒斯坦巨额税款以及新建数千套犹太人定居点等反制措施。
 
  面对以色列的反制,巴勒斯坦内部和解进程似乎在提速。哈马斯政治部主任迈沙阿勒12月7日45年来首访加沙,高调出席哈马斯成立25周年的庆贺活动,颇有向以色列炫耀、示威之意,他同时向法塔赫伸出“橄榄枝”,强调内部修好的重要性。
 
  中东媒体大多预测,2013年巴以冲突酝酿着新的变数和不测,双方大打出手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伊核问题 破解难寻良策

      

  接近年底,有关伊朗核问题的两则消息引人关注:一则消息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纳克茨12月14日访问伊朗之后称,双方在对伊朗进行新核查问题上“取得进展”。据纳克茨介绍,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明年1月16日将举行新的会谈,届时伊朗可能会“有条件”同意国际核查员进入伊朗帕尔钦军事基地。去年11月出台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称,伊朗可能在这个基地进行过与核爆炸相关的试验。在西方看来,能否让核查员进入帕尔钦军事基地已经成为检验伊朗是否具有谈判诚意的一块“试金石”。
 
  另一则消息是,据西方外交官透露,伊朗可能正在准备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以及德国进行新的核谈判。虽然这样的谈判今年7月以前分别在土耳其、伊拉克和俄罗斯举行过,但由于伊朗不接受西方提议而毫无进展。
 
  无论如何,上述两则消息再次为以谈判方式解决伊核问题带来一丝希望。但伊朗核问题走到今天的僵持局面,使人很难寄望“一夜之间”将其解决。

  在伊核问题上,美欧基本遵循既定的“制裁与谈判并行的双轨策略”。今年7月,欧盟正式全面实施对伊朗石油禁运,美国也加强对伊朗金融机构制裁。虽然制裁力度加大了,但美国并不想与伊朗挑起军事争端,并极力压制以色列的动武冲动:去年11月,以色列就频繁宣称要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今年上半年,以色列是否会对伊动武成为国际焦点之一。但一般情况下,以色列动武至少要获得美国首肯,而在敏感的大选之年,奥巴马总统十分不情愿对伊朗动干戈,以避免中东出现不可控局面。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强调必须在明年春天之前制止伊朗的铀浓缩活动,这也是以色列为伊核问题所设的“红线”,可视为以色列自去年年底以来立场的一个转折。
 
  伊朗通过军演宣示捍卫主权的势头不减,但西方高强度的制裁使伊朗石油外汇大幅减少,今年10月,伊朗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比价创下新低,里亚尔贬值一半以上。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能否推动伊朗领导层重新评估推行核计划的代价与收益?西方制裁打击伊朗的目的到底是否止于核问题?是否有整垮伊朗现政权等更深层次的动机?在叙利亚局势不明朗、西方国家政策更具“挑衅性”的背景下,伊朗核问题更紧密地与伊朗政权的安全感相连,伊朗的“不安全”是否会增强其拥核的决心,从而加大解决核问题的难度?这些问题现在无从解答。
 

    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 提醒广大出国劳务人员注意安全防护。

(佚名)


标签: 出国劳务 出国劳务信息 出国打工 出国务工 劳务 安全防护

国外常识»安全防护  最新文章
国外常识»安全防护  热门阅读